中共乐山市委办公室 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 实施方案》的通知 乐委办发〔2021〕15号
各区、市、县、自治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乐山市委办公室
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中心镇,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筹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围绕“三大任务、四区布局、五个提升”乐山发展的“345”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优化提升、扩权赋能”的原则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按照片区化布局、集约化投放要求,深入实施“6大提升工程”“6项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推动中心镇做强做大,发挥中心镇对片区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夯实底部基础。
(二)主要目标。根据历史传统、人口规模、产业形态、交通条件、服务水平及发展空间、水源保障、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优先选择承载空间足、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中心镇,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市场推动,打造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中心镇,力争到2025年,培育20个左右市级中心镇,培育5个以上省级百强中心镇。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力完善城镇功能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以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省道和重要交通枢纽为依托,完善中心镇对外交通通道建设,加快打通或拓宽合并镇之间的快速连接线,打通新老乡镇、新老村社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直连路,形成布局合理、干支衔接、标准适当、经济适用的农村公路网络。优化城镇内部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加快实施道路黑化工程,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健全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提升镇区交通“微循环”能力。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客运体系,推行个性化客运服务等新型农村客运模式,推进“金通工程”,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到2022年,中心镇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到2025年,中心镇建成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动公共厕所改造提升。加快防洪排涝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广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先支持中心镇5G网络建设。
(二)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有效改善住房条件。建立完善中心镇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吸引更多群众就地就近落户,提高中心镇人口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公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制度。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推行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居住品质。严格规范中心镇建成区新建农民自建房。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积极推行新型结构农房。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医保总额预算分配向中心镇卫生院倾斜,支持中心镇卫生院创建达标二级医院,到2025年将一批中心镇卫生院打造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加大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力度,到2025年中心镇全面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紧急征用等制度,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支持中心镇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促进教育文体均衡发展。优化中心镇义务教育资源规划布局和师资力量配置,贯彻落实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到2022年中心镇建成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100%,到2025年建成一批创客教室和数字化实验室,实现中小学校(含教学点)教育数字化建设和社区教育全覆盖。优化公共体育和文化资源配备,因地制宜建设乡镇健身中心等小型化、多样化的文体设施,持续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丰富“三十分钟文化圈”服务内容,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加大养老扶幼支持力度。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完善集便民服务、养老服务、儿童关爱、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创新养老服务机制,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大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强对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
(三)实施产业集聚提升工程,着力强化产镇融合
做优做强产业平台。立足“人、产、镇”深度融合,精准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围绕“1+2+6+N”市域经济总体布局,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提升壮大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主题公园,培育一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形成错位发展、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服务配套,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鼓励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观光体验、健康养老、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四)实施环境风貌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美丽城镇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严格实施“三线一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对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山体、河流、林盘等的保护,合理布局建成区内的公共绿地,形成绿水青山生态格局。
加强城镇风貌管理。开展中心镇城市设计,加强风貌建设管控,推行拆墙拆违、植绿增绿等公共空间微更新,重点抓好进出通道、广场公园、道路节点等公共空间的景观打造。统筹场镇功能分区,分类制定管理标准,整治违搭乱建现象,集中清理彩钢棚、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等问题,规范中心镇场镇建设,实现背街小巷与主次干道市容同步升级。
改善镇村人居环境。推动中心镇场镇实现路整平、地扫净、服务好、治污染、面貌新。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村貌“四大革命”提升行动,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到2022年,中心镇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10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行政村和聚居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常态化保洁制度机制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理体系全覆盖。
(五)实施文化传承提升工程,着力彰显人文特色
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因地制宜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工业遗产、传统技艺、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地名文化等文化资源的调查、申报和保护利用,建设一批村史乡史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古镇古村+”行动,鼓励通过资源对接、跨界合作、平台搭建等方式,利用传统建筑发展陈列展览、民宿、演艺、餐饮等经营性项目,发展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
(六)实施城镇治理提升工程,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实施基层精细治理。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做实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开展法治示范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推进基层自治向基层微单元延伸。持续推进“天网”“慧眼工程”“雪亮工程”“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特色试点街道、社区。支持城乡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在中心镇先行先试,积极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健全“一核多元、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三、改革措施
(一)创新规划编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中心镇数量、规模结构和功能定位,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产业布局。加快中心镇所在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预留必要的场镇发展空间,同步推进中心镇建设相关片区专项规划编制。以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镇风貌、绿化景观、历史文化保护等为重点,制定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实现空间布局、土地指标、建设时序的统筹协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依法依规、权责相称、能放尽放的原则,将中心镇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审批服务执法权限下放到中心镇,重点扩大在中心镇建设管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行政权力。按照“成熟一批、下放一批”原则,参照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由县(市、区)根据中心镇发展需求,依法依规编制中心镇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转变中心镇政府职能,重点强化中心镇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和村镇规划建设等重点职能,支持中心镇在限额内综合设置党政机构,因地制宜设置特色机构。厘清县镇职责边界,县级部门不得随意将承担的工作职责转移给中心镇。整合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机构及职责,深入开展“乐易办”政务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网上办理。加强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加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供“一窗式”基层党建和政务服务。
(三)做强人才支撑。在人员编制上给予中心镇重点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和事业编制。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实行“县招镇用”“县管校用”。鼓励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选派优秀人才到中心镇挂职锻炼。按程序选拔中心镇优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县级领导班子、市级部门领导班子成员。
(四)深化财政和投融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县本级与中心镇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县本级与中心镇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结合中心镇发展实际,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支持,依法依规统筹整合资金;搭建投融资平台,探索建立符合中心镇产业特色的融资对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心镇建设发展;推进金融创新产品向中心镇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在中心镇设立营业网点,为中心镇建设提供金融服务,逐步形成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强中心镇就业创业、人力资源和劳动监察、仲裁调解等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巩固建设群众满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成果。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采取送培训到企业、到乡村的方式,方便农民工就地就近学习实用技能,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培养“农村家庭能人”。实施农民工“回引兴业”工程,强化政策扶持,支持创建返乡创业园区(基地),优化创业服务。
(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整合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职能,依托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鼓励金融创新,延伸拓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提高农户信贷能力。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强化资产管理,因地制宜形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企业+X”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加快集体资源资产“三权分置”改革,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盘活农村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以出租、入股等形式发展乡村经济,切实支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要。坚持集约适度、绿色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合理确定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留足发展空间。优先保障中心镇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用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心镇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支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实行“点状供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市级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做好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市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为中心镇培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中心镇培育工作方案并按程序报备;中心镇党委、政府为实施主体,负责具体任务落实。市县两级要加强政策、资金和项目统筹,支持中心镇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考核奖惩。加强市级中心镇培育建设考核验收工作,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考核细则并组织实施。建立市级中心镇培育考评激励和动态调整机制,对发展速度快、建设成效明显的中心镇,在财税金融、土地、人才、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工作不力、推进缓慢的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按程序撤销其市级中心镇称号。